“共同抗疫”栏目访谈:新加坡腾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涛先生
日期: 24 7 月, 2020
新加坡腾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涛先生谈疫情后时期能源领域如何适应市场变革——
危机育生机,努力开拓再生能源市场
席卷而来的新冠疫情给新加坡能源领域带来动荡,深刻变革之中的广大能源企业受到冲击与影响,他们在未来将走向何方?“共同抗疫”栏目本期特别邀请了新加坡腾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涛先生。石剑涛先生多年来在能源建设和基础工程领域眼光卓越,对市场变革有着较为透彻的分析,他认为能源企业应当学会从危机中寻找新机,在机遇与改革并存的市场之中,腾新将积极开拓,努力打造辐射东南亚的再生能源市场以适应时代变局。
石剑涛先生参加商务论坛留影(右三)
(一)作为能源建设、基础工程领域的企业代表,CMEC在业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后疫情时期CMEC在恢复生产方面有哪些适应新加坡市场的新计划、新举措。
石剑涛:新冠疫情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已经对全球能源建设领域和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战略预期、市场机会和经营思路造成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后疫情时期,CMEC将立足自身40多年工程行业多领域的开发和建设经验,发挥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大型国际化综合性企业集团的优势,针对新加坡是全球金融和交通枢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的市场特点,在新加坡市场做出更深一步的布局和安排:
首先,我们要在新加坡打造一个可再生能源投资平台。为此,CMEC将充分利用在新加坡设立的腾新发展有限公司,加大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市场开拓、技术升级、资本合作、资源整合等投入,尽快形成一个辐射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支点。
其次,我们要在新加坡打造一个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发平台。为此,CMEC将携手新加坡和区域内优质企业,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积极拓展以电力能源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电子通讯、水务工程、建材水泥等工业化领域以及产业园、工业园的投资与建设。
第三,我们要在新加坡打造一个更加贴近区域市场的工程项目方案创新平台。为此,CMEC将发挥资源整合的能力,将区域内资本、科技、贸易、工程、民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汇集对接起来,加强处理大型、复杂、个性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能力,助力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总而言之,CMEC看好后疫情时期新加坡市场的发展,也相信可以借此发展机会,提升CMEC自身的全球能源和基础工程建设市场竞争能力。
(二)您如何看待新加坡能源建设、基础工程业在疫情后时期的市场?能否分析其发展态势?
石剑涛:基于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的有效治理,新加坡能源建设和基础工程建设市场一直处于平稳有序发展的轨道之上。但技术更新迭代、不断满足经济和民生发展新需求的市场基本逻辑,也给新加坡能源建设和基础工程建设市场带来了转型发展的压力。
新加坡能源供应目前虽然还是以化石燃料,特别是天然气为主且一直处于充足状态,但随着环保概念日益深化、全球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化解化石能源紧缺矛盾的需求不断升级,新加坡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李显龙总理近一年来多次表达了对气候变化的关心,淡马锡董事长何晶女士承诺在2030年淡马锡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半,新加坡政府也承诺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要达到2GW。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加坡在疫情后一定会加大、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与此同时,出于疫情带来的全球产业链持续变化的压力,我们预期,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能源供应也会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均衡性。这一方面是指,新加坡发电种类会更加多元,更注重传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均衡;另一方面,新加坡的能源来源也将会更加多元,更加注重自身发电以及从不同国家进口电力的均衡。
在基础工程建设领域,很多国家的基础民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通过这次疫情暴露出来,新加坡也不例外。此外,加速基础工程建设也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预见,疫情后新加坡会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和使用力度,加大满足民生新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尽快解决目前显现的问题和困难。
(三)CMEC在新加坡历经多年发展取得瞩目成绩,在走向国际化和贴近本土化两个方面您认为有哪些经验?
石剑涛:走向国际化和贴近本土化是有机统一的。CMEC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是中国机械设备行业改革开放的窗口企业、平台企业,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之一。截至目前,CMEC的工程项目已经遍及世界五大洲47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国际化不是指一家企业曾经去过哪里,而是要在当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实现本土化,要真正作为一家当地企业来经营发展。首先就是要“入乡随俗”。我们业务所及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法律体系乃至风俗习惯都不完全一样,没有可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去适应所有的市场,因此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要善用属地化人员和属地化资金,真正把企业发展的根扎下来;同时,还需要融合。属地化员工也要深入理解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成为最了解所在国家、地区和这个企业的专家,架起所在国家、地区和这个企业的桥梁。就CMEC而言,我们已经在中国境外成立了一百余个子公司或办事机构,当地雇员全部纳入CMEC的管理体系当中,CMEC总部会定期前往各境外子公司、办事机构面向中外全体员工开展各类培训工作,属地员工代表也会定期前往CMEC北京总部参加培训和工作会议。中国籍员工、属地员工之间思维和理念的深度融合将极大促进企业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进程。
因此,从CMEC的40多年发展经验来说,国际化是本土化的源泉,只有走得出去,才能留得下来;同时,本土化也是国际化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本土化,才能够真正建成国际化的企业。
(四)中新两国在能源建设、基础工程领域合作,您认为有哪些空间和机遇?
石剑涛:中新两国在能源建设和基础工程领域是有天然互补性的,合作空间非常大。
首先新加坡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支点国家,可以辐射整个东南亚,进而联通环太平洋和印度洋市场。其次,中国自有的市场非常广阔,特别是今年中国提出的“新基建”计划,也可以为中新两国企业在后疫情时期的合作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第三,中新两国的发展要素天然互补。中国有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人数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优良的能源建设、基础工程建设经验,这些都是新加坡所需的。与此同时,新加坡作为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管理和规划理念,也有多元文化融合的丰富实践,这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须的宝贵经验。因此中新两国在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同时,可以携手开发第三国市场,形成双赢模式。
而要将空间变成红利,将机遇变成现实,就需要中新两国和两国企业共同携手,建立起一个大区域经济圈概念,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出新加坡金融资源丰富、企业管理先进的优势,也要充分发挥出中国企业庞大的建设能力和集成能力,在环境、水务、能源、园区等领域强联手、合作创新,为包括中国、新加坡、亚太和印太区域内国家的就业市场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五)对于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在扶助能源、基础建设工程业企业方面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设性意见?
石剑涛:正如上面说到的,中新两国在能源建设和基础工程建设领域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因此,我们的期待就是双方能够采取一切可行的助推方法,将合作的可能变成现实。
首先,希望两国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放和政策合作,为两国企业从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便利的专业化服务。
其次,希望两国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各自优势,积极指导和协助两国企业进行区域内开发,特别是助推有战略意义的合作项目的开发和落地。
第三,希望两国政府可以牵头区域内国家,建立起多边合作新模式,沟通建设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项目开发、建设、投资的快速通道,用以缩短各个环节的评估、审批等流程性环节,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第四,目前两国都有很多外派员工,希望两国政府可以为这些员工提供更细致更全面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最后,此次疫情的爆发给两国合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目前两国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均已大范围开展复工复产工作。因此希望作为疫情防控走在世界前列的两国政府能够加强沟通,尽早恢复正常、全面的双边交流,使两国企业可以尽快的恢复业务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照片由新加坡腾新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本文来自: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共同抗疫”栏目】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