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访谈(第一期)|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陈伟浩

出海访谈(第一期)|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陈伟浩

日期: 8 5 月, 2022 目录: 商会专访 汇融狮城

编者按
近年来,驻新加坡的中资企业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增长,其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业绩骄人的知名企业。这些中资企业在为新加坡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搭建起了中新长期友好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为记录中企出海故事,传授中企出海经验,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自今年起特别推出“中资企业出海访谈”系列栏目。本期访谈邀请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的总经理陈伟浩,从出海布局、属地化运营、数字化建设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几个方面,分享中国交建的出海之路。

访谈全文

中企协: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于 2017 年正式成立,能否请陈总和我们分享一下公司在何种契机之下出海新加坡、出海思路、发展布局等战略考量?

陈伟浩:中国交通建设(下称“中交”或“中国交建”)集团在新加坡开展业务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中新两国尚未建交。30多年来,中交集团见证了中新两国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也从中得益匪浅。中国交建品牌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是2017年,当时是基于几点考量:一是从中交海外整体布局看,经过40多年海外业务开拓,中交集团已经连续10多年成为亚洲最大国际承包商,在近160个国家设有驻外机构,形成海外业务遍地开花的局面,开始瞄准世界一流、高端市场布局,除新加坡外,在2016年前后,中交集团先后在意大利、德国、英国、俄罗斯、挪威设置机构。二是新加坡是一个高端人才集聚,资本集中,便于资源整合的市场,新加坡有一系列未来基建发展长远规划,因此我们应时而动,2016年启动,2017年完成了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的注册。此外,全球基建市场正向综合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在更高层面直面市场,在新加坡,除本地企业外,很多欧美、日韩还有我们中国企业都在开展基建业务,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与较早进入新加坡市场的企业相比,中交新加坡公司虽然注册较晚,但中交品牌始终没有缺席这个市场,我们很希望在新加坡的舞台与诸多国际大型承包商同台竞技,对标学习。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的业务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发展状况不错,但是和进入市场早、业务开展好的中资企业比,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提升的方面。新加坡在世界地图上被亲切地称作“小红点”,显示了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小,却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环。去年,中交集团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率先完成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型,公司进入“全球中交”时代,我们在新加坡的所有中交人也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将新加坡市场做成“全球中交”业务版图下的重要国别市场。
中企协:作为成功出海的在新中资企业,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在拓宽市场渠道、本地化运营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公司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与其他中资企业分享?
陈伟浩: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一直践行以高起点、高标准推动集团“大交通、大城市”业务在本地落地,秉持以主业树品牌,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每家企业的海外发展都有着自身的业务比较优势和发展思路,发展过程中共性的特点可能集中在管理、属地化和合作几个方面。

新加坡分公司今年是成立第五年,应该说疫情占据了一大半时间。分公司的发展也可以根据疫情分成三个阶段,疫情前、疫情中和今年开始的后疫情时期。

企业的进阶发展都是建立在业务实现落地以及突破的基础上,凭借着一代代中交海外人打下的口碑、声誉和底蕴,我们带着底气、自信进入这个市场,但是我们也深知这不代表进入一个新的国别就能轻而易举的成功。要尽快实现零的突破,需要大家真正的埋头苦干,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等太久就实现了由零到一。疫情初期的暂停键也是给了分公司一个踩刹车看路的机会,危中有机,如何化危为机,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随着项目增多,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显,过去的两年是分公司内部管理提升年,通过实打实的管理升级为分公司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属地化是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重要课题,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相比,在高端发达市场,属地化是在主动和被动中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员工层面,我们进一步提升属地员工比率,同时以属地员工辐射和辅助周边国别的机构。在公司层面,在中交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实际,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中交新加坡企业文化。长期看,国内派出员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属地员工是公司在所在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新加坡分公司打造成让本地人认可的本地公司,很希望15年,25年后,当中交新加坡分公司成立20周年、30周年的时候,依然有一批属地员工是从成立最初就加入了中交新加坡,与我们共同见证企业的发展之路。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就是一部合作共赢的发展史,新加坡老一辈和现今的企业家都具备特别强的合作精神,作为外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就是要不断拓宽与本地资源的合作,搭建合作命运共同体。中交集团在海外发展40多年就是始终秉持利他、舍得的发展理念,我们深刻体会到国际市场不是独唱,而是合唱,同时新加坡企业非常注重信誉,我想只要我们把握好合作和信誉这两个要素,在本地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中企协: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大势所趋,作为一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企业,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中交新加坡分公司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体会?疫情是否推进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陈伟浩:近些年,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建筑企业重点聚焦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促进管理提升,助推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建筑施工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大交通、大城市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交新加坡分公司作为集团海外数字化改革先行先试的示范点,承担着示范引领作用。

新加坡分公司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一是构建集团总部、分公司和在建项目的数据信息体系,实现端到端信息穿透;二是通过开发智慧工地、业财一体、供应链平台、资源数据库、运营监控、合约评审、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实现在建项目智能化生产和智慧化管理,不断提升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推动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全生命周期运用BIM技术,目前,新加坡分公司正在实施的新加坡陆交局、樟宜机场项目,都已实现BIM技术正向设计,复杂多系统模型的碰撞检查与自适应调整。

同时,疫情也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速度。疫情期间,中交新加坡分公司开发了疫情监控及信息系统,实现疫情防控的全面化和精细化管理。在建项目管理方面,中交新加坡分公司在项目智慧工地系统基础上相继开发出EPTW和网格化门禁管制功能,大大提升防疫管控效率。
中企协:中交集团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项目。您能否介绍一下中交集团和新加坡分公司在海外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业绩和项目?中交新加坡分公司是如何应对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疫后复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陈伟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交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自倡议提出以来,中交集团以打造“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为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146个国家和地区新签合同额超1200亿美元,完成营业收入近700亿美元,境外业务持续增长。实施了港珠澳大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标志性工程。
目前,中交新加坡分公司正在实施的新加坡樟宜机场两个项目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参与樟宜机场建设的总承包业务,是连接现有航站楼与未来T5航站楼的关键工程,也是分公司在新加坡落地的头两个项目。此外,新柔捷运系统T235标段的新加坡侧跨海桥及隧道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两国老百姓交往和通勤的便利性,我们中交马来西亚公司的同事也正在参建马来侧工程,这也是中交集团在东南亚继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之后参建的又一重要互联互通项目,而且是跨国互联互通项目。我们中交非常荣幸能作为新马两国这座连心桥的建设者,也将全力以赴将项目建设好。
过去两年,新加坡的建筑业是被疫情打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所有承包商都举步维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和本地和其他国家总包商相比,我们中国的总承包商具有较强的韧性,使馆、中企协在疫情期间对企业防疫、复产复工各项工作的关心、指导,还有各企业总部的强大支撑,使得我们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这体现了我们的优势和打硬仗的能力。中交新加坡分公司始终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同步规划和动态调整,确保疫情对生产经营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分公司也积极履行属地社会责任,疫情下确保了本地员工不减员、不降薪。在2020年4月初,疫情最危急时刻,我们仅用三天时间协助樟宜机场翻建方舱隔离设施,得到了多方赞誉,同时也积极向本地合作伙伴提供各种防护物资,共克时艰。
中企协:请您以新加坡为例,介绍一下中交集团海外建设开发项目,对中新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会带来哪些新机遇?

陈伟浩:中交集团一直积极践行中新两国领导人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的共识,结合中交集团在全球网络布局的优势,与新加坡的盛裕集团、樟宜机场集团、CPG和吉宝集团等大型企业在设计咨询、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先后在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肯尼亚、埃塞、埃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市场,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期间,也得到了使馆、中企协、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经济发展局等中新两国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新加坡政府非常鼓励本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本地企业走出去的意愿也非常积极,很多本地合作伙伴已或多或少参与到中交在其他国别的项目建设中。新加坡模式和品牌在东南亚以及高端国别的接受度比较高,项目可复制度高,因此中新两国企业同船出海,对进一步合作开拓海外第三方市场业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