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三十年 “纪念中新建交30周年工商访谈”系列报道之(二)

日期: 6 11 月, 2020 目录: 一带一路 项目巡礼

为纪念中新建交30周年,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隆重推出“纪念中新建交30周年工商访谈”系列报道。本期协会邀请了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会长程军先生、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黄山忠先生、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先生、凯德集团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先生、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新加坡代表处首席代表杨蔚君女士、振华重工东南亚公司总经理巫宁先生等两国商协会、重点项目和企业代表,共聚一堂,畅谈30年间中新经贸合作的历历往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 中新建交3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务实合作成果?请诸位嘉宾从各自角度进行一下介绍。

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会长程军:

中新建交3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中新双边经贸合作蓬勃发展。30年来,来新加坡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1999年2月,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正式注册成立,从此在新中资企业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借助中新建交的东风,中企协迅速成长,现会员已超过700家,既有底蕴深厚的央企国企,也有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行业涵盖贸易、金融、交通、能源、建设、科技、文化、教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新加坡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外国商协会团体之一。伴随着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中新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中资企业在推动中新务实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双边贸易投资。近年来,综合区位和政策优势,以及语言和文化上的亲近性,新加坡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开展贸易投资合作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据新加坡贸工部统计,在新加坡设立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超过8500家。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选择以新加坡作为开拓东南亚和世界市场的地区总部。

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建设。中资企业对新投资涉及国民经济众多领域。以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为例,中资企业参与的大多数项目管理规范、安全可靠、质量过硬,为新加坡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

三是联手拓展第三方市场。中新两国企业发挥彼此所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在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逐步得到显现。多家中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亚太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也相继在新加坡成立办公室,借力新加坡金融和货物集散中心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四是携手抗疫成为中新合作新亮点。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却没有改变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年初,中国发生疫情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当地商协会以及社会各界雪中送炭,为中国人民抗疫斗争提供了积极援助。3月起,随着疫情在新加坡当地的暴发,广大中资企业也投桃报李,积极为新加坡抗疫捐款捐物,履行企业回馈社会责任。据协会统计,协会会员先后通过新加坡红十字会、社区基金会、外籍劳工援助基金等捐款合计28.7万新元,以及大批的口罩、洗手液、消毒液、食品等防疫和生活物资。

中新6月初开启了“快捷通道”,新加坡成为东盟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快捷通道”的国家,以满足两国复工复产人员往来需要。在新加坡贸工部和企业发展局的支持下,中企协率先统一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帮助会员企业妥善解决了半年来积压的公司高管和技术管理人员轮换问题。在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抗疫合作成为中新关系新亮点,中新企业间的友好情谊在疫情考验下得到了升华。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黄山忠:

新中建交30年以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总商会)与中国之间在经贸领域进行多项合作,都取得了多项实质成果,也为今天的会员商家到中国发展搭建了便利的平台。多年来,总商会与中国政商界密切来往,为双方情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商会带团出访中国时,会员商家都可以得到中国政商界高层会见并分享精辟见解。政府在帮助落地中国发展的新加坡企业牵线搭桥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便更加顺利达成商务对接,促进两地商务合作。

新中建交前夕,1988年,总商会和新加坡马来商会首次携手访问中国,除了北京和秦皇岛,还访问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些访问均促进了双方之后的数度合作并签署合作意向书。中新建交之初,总商会和新加坡印度商会联合主办跨领域商业考察团,出访杭州、义乌、绍兴、上海等地。总商会联同其他族群商会组团访华,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不同族群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方便了他们日后开拓中国市场的各种机遇。总商会积极参与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等双边机制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总商会管理学院还组织人才培训交流,接受大批中国政商界精英来新培训并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等等。在推动新中双边合作发展,乃至促成两地以及与第三方合作项目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先生: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高度契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自2015年11月以来,中新双方以重庆为项目运营中心,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主题,高起点、高水平、创新性地推动项目合作,致力于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开放发展。截止目前,双方累计签署各类协议68份,赋予项目66条创新支持,签约项目230个、总金额逾322亿美元。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感受。

一是三级合作机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两国副总理先后主持召开4次联合协调理事会(简称JSC)全体会议,共同见证涉及多式联运、能力建设、数据通道等多份框架协议签署,为双方重点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中国商务部与新加坡贸工部召开2次联合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多次高官会,积极推动“陆海新通道”合作、互设代表处等有关事宜。重庆市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先后召开5次联合实施委员会全体会议及多次高官会,有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二是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得以有效运转。渝新双方设立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管委会及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专委会,专门成立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CCIB)和新加坡贸工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办公室(CCIO),统筹、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带动两地沟通不断加深、合作日益密切。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双方仍保持沟通不断,通过视频会议实现“面对面”会谈,召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5次会议,成功举办2020线上智博会及系列“云签约”活动。双方商协会深入交流,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重庆挂牌成立了代表处。

三是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双方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践行“五通”理念,相继谋划开通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中新金融跨境融资通道、重庆和新加坡空中通道、渝新人才培训交流通道等“五条通道”,有力促进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地区的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今年以来,陆海新通道三条主要线路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1—9月,发运国际铁海联运班列(重庆—钦州港)842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重庆—河内)122列、跨境公路班车(重庆—东盟)1901车,较2019年同比增长21.68%、154%、161%,目的地覆盖全球92个国家(地区)的235个港口。

四是重点领域合作项目亮点纷呈。在金融服务领域,双方合资或独资在渝设立了基金公司、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10多家金融机构;重庆砂之船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发行中西部地区首笔不动产投资信托。在航空产业领域,启动建设中新航空产业园和航空人才培养“百人计划”,成立中新(重庆)机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双方企业签署第三方飞机维修项目协议。在交通物流领域,启动果园港片区的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设;启动中新关际合作、渝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共同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便捷化水平。在信息通信领域,成立中新(重庆)信息通信创新合作联盟,设立中新信息通信联合创新发展资金;积极打造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合作示范点;推动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开工建设,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签约启动,中新合作智慧区县试点首批项目通过验收。

五是重庆项目助力中新双方携手抗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新双方始终携手并肩,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对方抗疫。新方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取公筹捐款、物资援助、开辟国际采购渠道等举措,为中方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新方协助重庆对外经贸集团及部分区县通过陆海新通道采购医用手套53万双、口罩32.72万只、医用一次性防护服2500套等紧缺医疗物资。在新方3月爆发疫情后,中方感同身受,力所能及帮助新方抗击疫情。其中,重庆及时捐赠25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并联合忠县等区县向新方部分医院、老人院和隔离区等捐赠了13吨“忠橙”沃柑、500箱笋干、300箱“忠味堂”方便粉丝和50箱忠县豆腐乳,助力新方稳定生活物资供应。

凯德集团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先生:

凯德在中国深耕二十多年来,除了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城市发展,凯德还在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积极发挥企业优势和坚实力量。

1994年,中新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范本,中国开始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1995年凯德旗下产业园品牌腾飞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设立腾飞新苏工业坊,首创标准厂房设施。之后又在 2008年设立腾飞苏州创新园。苏州工业园区现已成为中国国内工业园发展的范本。顺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2009年凯德与政府合作启动广州大坦沙岛更新改造,201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通过引入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凯德在开发、运营、产业孵化等领域的专业能力,推动项目建设,包括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等。

在合作项目方面,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新加坡和中国设立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直辖市重庆作为项目运营中心,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有利于新加坡和中国共享“一带一路”和政策创新的红利,共享两国以及世界的资源和市场。重庆来福士广场作为新加坡龙头企业凯德集团的旗舰项目,在两国互联互通过程中承载多重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广州知识城由凯德集团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开发。在 201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在中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从2010年奠基到今年已经十年了,知识城的建设成果显著。知识城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四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引进165多个重点项目,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以及包括 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多项城市、教育配套设施也在快速建成和推进。知识城所有新建项目也均按照绿色建筑打造。经过第一期工作的积淀,凯德将加快知识城第二期建设的速度,在整体开发、产业引入、生活配套等方面加速推进,将知识城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生态新城。作为“中新国家间合作践行者”,凯德也将继续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企业力量推动政企间合作,树立中新合作新高度,助力知识城成为广东转型升级样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新加坡代表处首席代表杨蔚君: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相约畅谈中新建交30周年成就。借此良好契机,介绍新加坡与中国在南京共同开发建设的生态科技岛整体性合作项目。2009年5月,在江苏省委、省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共同推动下,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项目正式签约、奠基。这是由新加坡与南京共同开发建设整体性合作项目,是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框架下区域性对外经济合作旗舰项目。11年来,我们沿着两国深化合作的良好愿景,一步步努力地将蓝图变为现实。

    生态科技岛建设有三点原则是双方合作项目时共同遵循,也取得了良好成效的经验。第一点就是始终遵循规划先行,坚持高水准规划与生态保护并重。学习新加坡花园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按照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岛的要求,全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城市设计均采取了国际竞赛的方式,汇集了世界知名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先进理念。规划城市建设区总用地面积约675公顷,约占全岛面积的45%。产业、居住、公共配套建筑面积占比为45%:45%:10%。采用大疏大密的整体布局形式,形成紧凑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全面协调整合“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职能与相应的发展空间。

第二点经验,是始终坚持产业为要,以国际化招商实现了主导产业的集聚。生态科技岛项目总体定位是建设以生态环保、信息科技、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为内涵,配套发展都市型服务业。依托新苏合作理事会、新宁双边委员会等中新合作平台,重点引入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及新加坡优质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高端总部等高度聚集的国际化产业园区,打造顶级人才、高新项目和国际资本有效对接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全岛产业载体积极招商引资,围绕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后入驻腾讯云启、科大讯飞、英伟达等头部企业14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项目5个。围绕以水科学为先导的生态环保产业,充分发挥新加坡胜科国际水务中心、国际水生态创新中心、IWA全球第二运营中心等平台功能,先后入驻新加坡胜科工业、美国Xylem、江岛环科院等知名企业。全岛产业生态已经构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第三点经验,是我们着力以民生优先,精心打造了宜业宜居的一流示范城区。生态科技岛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绿色新城、智慧新城和活力新城。全岛城市建设秉承“品质第一、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累计投入基建资金36亿元人民币,共建成市政道路39公里、江堤22.4公里、河道18公里,作为南京市海绵城市示范区,落实“渗、滞、蓄、净、排、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地面雨水渗透率已达80%以上。2020年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南京段水位最高达10.39米创历史记录,生态科技岛高标准防洪建设顺利通过汛期考验。此外,全岛已建成学校6所、社区中心4座、变电站、泵站等4座,实现了田园乡村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建成滨江风光带、青奥森林公园、江心公园等生态景观约287万平方米,高品质的综合配套与全岛的自然生态,集中代表了大美河西的城市品位。

振华重工东南亚公司总经理巫宁:

振华重工成立于1992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产品已进入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遍布300余座码头,港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22年保持第一。新加坡港与振华重工渊源彼深,也已经有26年的深厚情谊。1994年,新加坡港招标采购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邀请了包括振华重工在内的众多企业参与竞标。这是一台超轻型岸桥,公司为此准备了详实的标书,并与客户进行了充分的沟通。1995年,这台要求重562吨的超轻型岸桥订单“花落”振华重工。

振华人明白这个订单意味着什么,这单做好,后续会有更多合作。于是,公司像制造工艺品一样制造起重机,对岸桥的每个零件一丝不苟地进行精确计算,最终,总装好的岸桥总重为560吨,比合同要求足足少了2吨!新加坡港务局最终被我们的诚意和精彩表现所折服,2004年,一次性向公司采购了30台最为先进的双40英尺岸桥,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港机采购订单,一时间轰动整个国际航运界。

2012年新加坡港务局开始扩建巴西班让码头,公司提供了几乎全部的大型港机设备。2014年,为新加坡港务局提供的全球最大的130台自动化轨道吊项目提前3个月顺利完成全部交付,再次刷新了公司自动化轨道吊项目的交付速度。2019年公司再次中标新加坡港务局大士码头项目,第一期订单包括20台最新的双小车远程操控半自动岸桥和58台自动化轨道吊。目前,两批设备已经陆续运抵到岸,正在紧张的调试中,预计2021年1月1日开始交付。截至目前,我们给新加坡港务局提供了134台岸桥和198台自动化轨道吊。

在码头港机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海工业务在新加坡也有所斩获,累计为胜科海事、吉宝远东等新加坡企业提供了14台门机、4台船厂龙门吊、1台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1艘起重铺管船。

2014年振华重工在新加坡成立了东南亚子公司,进一步贴近用户,服务用户,确定了以港口机械等重工类产品营销为本,以海运、物流相关行业为市场方向的发展思路,并成功将自动化码头的相关经验应用在物流领域。

为进一步扎根当地,振华东南亚子公司同当地企业和机构共同设立创新中心,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展开合作,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开展属地化的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数十名当地工程师参与到我们项目新设备的调试交付中。后续,振华重工还将建立本地的技术支持中心,辐射周边区域,提供技术支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