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索君Mr. ISO No. 271:校友Alumni | 方伟成:我在复旦的二三事——写在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

日期: 21 12 月, 2020 目录: 协会新闻 汇融狮城

方伟成,来自新加坡,1999—2003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本科,现为新加坡华侨中学(高中部)母语部主任。值此中新建交30周年,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方伟成校友,撰写他在复旦的二三事,共议昨日、话今朝、展未来。

写在前面

今年适逢中新建交30周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新两国毅然拒绝“逆全球化”,不但为彼此开设绿色通道维持两国人民的频密交流,也通过互相捐赠物资的方式帮助彼此克服挑战,患难与共。近期,中新也与多国签署了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本区域的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中新高层更是举行了双边合作机制会议,两国在经贸合作与创新发展、金融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人文交流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等方面达成共识。在中新深化务实合作之际,特撰此稿,除了表达我对两国友谊常青的祝愿,也希望借此机会由衷地感谢母校复旦大学对我的栽培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一日复旦人,终身复旦情Image

我的眼睛是复旦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复旦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复旦给我胚胎的。虽然这句话似曾相识,但我打从心眼里确实是这么想的。母校对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复旦留学期间累积的宝贵知识和经历,其实都在为日后做准备,让我能够在职场上、在生活中从容应对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情况。

首先,我在留学复旦期间的大量阅读,丰富了我在文史哲方面的涵养,也铸就了我刻入骨髓的人文关怀,让我得以在生活的“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应当说,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身为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我特喜欢在下课后到文科教学楼附近的书店淘书,当然记忆中不忘那家坐落在国权路上的鹿鸣书店。每当淘到好书,那种喜出望外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鹿鸣书店新貌

就这样,我迷醉于世界文明史与宗教史的阅览,也爱不释手地拜读一部部中西文学名著和哲学经典。或是因为年轻时急于渴求精神救赎,我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萨特、加缪笔下的存在焦虑中不寒而栗,也数度发出过“Eli Eli Lama Sabachthani?”的灵魂叩问。为了找到安身立命的答案,我一边苦读经典,一边苦思冥想,却陷入了更大的荒诞感与虚无感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彼时经历的情绪都只是在“瞎折腾”。时过境迁,人到中年,洗尽铅华,生命沉淀下来以后,虽然换来的是对世事的接受与敬畏,但不容否认,没有复旦留学时期的这些“瞎折腾”,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后来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北京大学攻读双学位工商管理硕士时,有位印度籍的同学送了我一句话:“Ishwar yat karoti shobnam karoti”,意思大略是“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诚然,年少时经历的困惑与迷茫无论多么折腾,都必然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到最后,一切都只会沉淀下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方伟成(中)

其次,我在留学复旦期间参加的与文学相关的活动,不但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更是为我日后不懈的笔耕提供了源动力依稀记得,在南区海德格尔咖啡厅举行的文学沙龙和复旦诗社定期举行的诗歌鉴赏活动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一次次给我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不曾忘记,自己是如何以文字消磨课余时间,争取在校刊《复旦人周报》、《复旦诗派诗歌系列》和中文系班刊《嘤鸣》发表拙作,甚至给北大新加坡留学生发起的《殊途》投稿。甚是想念,与班上关系比较好的男同学彻夜纵酒论诗的夜晚,天马行空, 无所不谈,直至在寝室的床上倒下为止。这几个同学中,有个别在复旦留职任教,在学术道路上早已经比我走得更远,但同窗之间的共同回忆还历历在目,重温时心还是暖的。直至今日,我依然非常庆幸在复旦留学期间有过的这些文学积累,它们不但结出了果实,让我得以侥幸与新加坡金笔奖、大专文学奖沾边,更是成为我在新加坡文坛中于“横的移植” 和“纵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的一个支点。

方伟成和他的学生们

旦复旦兮,薪火相传Image

最后,我在留学复旦期间参与组织的活动,为今日向在籍学生推介赴华留学的工作累积了宝贵的经验。记得在大三时,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复旦新加坡留学生动议,创办“复旦大学新加坡留学生学生会”(Fudan University Singapore Students’ Association, 简称FUSSA),以便能够更有系统地向新加坡学子介绍有关赴华留学的信息,并且帮助后来到复旦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融入上海的生活。身为第一届学生会的副主席,我向时任主席柯志声建议出版旨在介绍复旦留学生活的刊物 “Hey, are you a Fudan Singaporean?”,他爽快地答应了。我毛遂自荐地担任刊物的主编,志声则负责张罗赞助商斥资出版刊物所需要的费用。从复旦毕业虽然已经17年,但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发起成立学生会的动议是合乎时宜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今日,我在工作岗位上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推送新加坡莘莘学子到中国留学的使命,也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新加坡青年能够成为促进中新友好的中流砥柱,在各个领域让两国的务实合作能够更上层楼。

结语             

今日呼吸的空气留有昨日的余香。确如中新两国深厚的友谊是先辈邓小平和李光耀过去打下的扎实基础,我在今天所收获的一切也是离不开昔日在复旦求学期间所赐予我的。感谢那些刻骨铭心,使我们清朗坚强,云淡风轻。感恩中新友好,感恩母校复旦,也感恩周边赐予光与能量的每一个人。新冠疫情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裂痕浮出地表,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接续抬头,揭露了人类丑恶的一面,却也深刻地提醒我们, 疗伤止暴之必要,相敬如宾之必要,感恩惜福之必要。

Comments are closed.